場次 / 日期 / 週末小菜單
166 12/01 世界地圖行、形、型 |
///// 12/08 親子成長地圖 【龍騰溯溪】//【住的任務】 |
///// 12/15 A.親子成長地圖【食的任務】 B.閃普小尖兵 |
167 12/22 A.丁松青來至善… B.親子成長地圖【住的任務】 |
168 12/29 世界文化遺產【中國篇】 |
場次 / 日期 / 週末小菜單
166 12/01 世界地圖行、形、型 |
///// 12/08 親子成長地圖 【龍騰溯溪】//【住的任務】 |
///// 12/15 A.親子成長地圖【食的任務】 B.閃普小尖兵 |
167 12/22 A.丁松青來至善… B.親子成長地圖【住的任務】 |
168 12/29 世界文化遺產【中國篇】 |
書牆一角
哇,誰在畫畫啊!
Who is he?
燈光美,氣氛佳,照片中的人正與世界文化遺產神遊中
至善相簿邀請你一起來分享!! 歡迎常常點入參觀.
"A man with a club must be respected!"
今天的課堂裡,Buck上了第一堂人生課程,我跟孩子們也上了一課;
有棍棒就是贏家嗎?就擁有主導權嗎?
或許在某些社會規則下,Yes, it is! 剛好有個例子跟孩子分享,就在昨天開車時,一不小心紅燈左轉,警察的手揮一揮...沒錯,活生生的棍棒~"罰單"落入口袋裡啊!孩子聽了很有感覺,於是也請他們分享自己的經驗;有的孩子說,爸媽是 A man with a club must be respected.嗯,沒錯,有時是囉;這時又有孩子說,A thief 是A man with a club must be respected.哈,被偷的經驗;又有孩子說,不良少年是A man with a club must be respected, 惡勢力的影響;這時有孩子說,學校的老師;嗯,也對! 這時,我也隨機問了一下,那你們覺的至善的老師呢?有大部份的孩子都説,No,不會;
啊!心裡驚了一下,因為我思故我在;至善不斷在做的就是下放主導權給孩子,孩子不是我們的,唯有不斷的信任與陪伴學習,全人才能成型的啊!孩子的反應與回饋,更增強了孩子在駕馭這棍棒的能力,才是更需要大人們的省思與下放的.
棍棒在現實中確實存在,sometimes 棍棒=主導權,這可以體認理解;但從教育上,紀伯倫的 "孩子”,該再複習複習了!
親愛的至善家人:
這是開學十二信的最後一封…為什麼放最後一封呢…往下看
在2007暑期一間至善學校…七月底「舊好茶田野調查」三天二夜的活動,
老師與孩子們經歷許多人生的第一次...
第一次的面臨任務是如此艱巨,崩壁、上坡地形,安全性不容任何閃失;有可能換地點嗎?換哪裡?種種的考量後,一個信念的堅持,不僅小孩,大人更需被鼓勵與肯定,最後是信心加耐心帶領我們繼續前進。當下一種寬廣的空間好像在心與肚之間,好大好大,好像有無窮力量從那裡產出,沒有懼怕,思路變得好清晰。唯有最深層的信心與信任出現,心裡的沈靜才會讓自己感受到週遭真正的變化。
孩子呢?我們集合孩子開會,說明隔天的所有行程,當時的氣氛凝結、團聚,孩子知道我們大家要面對的挑戰,也了解我們共同的能力,能夠就上去,不能就退回,再去別的地方。當孩子了解情況與自我肯定後,他們的力量展現是無與倫比的...就在這一次上山中,我們看到孩子的潛能,我們也信任孩子的自我能力;所有的信心都來自於「我們不斷在接招生命的歷練,不斷地經驗生命的韌度」!『水不夠了』,沿途得補充大量水份,孩子開始感覺到水的珍貴,從原先彼此可以分享水的情誼,轉變到 ”不行,我的水已經不夠了,不能分給你 ” 的自然反應,果然人是動物!但,這絶對是回歸、檢視內心最原始的體驗。開始上坡路程,沿途繩索挨壁,孩子拉著繩子往上走,遇到滲水地勢,小小孩則一個一個慢慢拉著手挺上去,一前一後互相提醒,低、中、高年級的孩子自然的區分出速度與能力,較大、能力可以的孩子就由一位老師帶著一路往前走。每每走到快沒力時,還要提醒自己得鼓勵孩子,要打起精神來… ”瀑布快到了,加油!”,”再上個坡、轉個彎,就到了哦”,一路不斷跟孩子鼓舞、打氣,也間接增強了自己的精神。人的精、氣、神是這樣磨出來的!
第一次與孩子在沒有電的山中,太陽下山後,只留星空,但孩子也流下思鄉淚;累了,就想家…怡婷姐姐開始發難,年紀最大,所以囉,影響力也跟著傳遞開來;怡婷由於手痛,這樣的心情,我完全能夠體會、理解;尹哲又哭了,昨天我們已經口沫橫飛的安撫了他,今天,沒關係再來一次!就在情緒互相感染之下,魯凱族的盧爺爺與安頭目來到大夥的床邊,講了故事;這樣的穩定語調,絶對是讓孩子進入夢鄉的節奏法寶。晚安,舊好茶!哇,我看到流星了,劃過天邊,雖然還是來不及許願,但雙手合十,應該聽到我的感謝了。
下山了,下坡多了許多,但來的經驗,讓我們大夥在回程的速度與耐力,都增進不少。所以一路上頗為順暢。又到了崩壁前了,這回我竟可以帶著湘婷與詩瑀一起走;湘婷每看我踩一步,就問道:Rita,可以嗎?踩穩了嗎?我回:可以,Okay,妳可以踩過來。孩子與我彼此是互相提攜,互相加油,我們不再是師生關係而已,而且是生命中曾經互相扶持過的同伴。
「沈穩、自信、自在」也是這趟舊好茶紀錄裡,不得不記上一筆的;我們不僅讓許多孩子看到、得到,當然更希望家長透過孩子的體驗,去檢視自己,是不是自己遠不如孩子的自在、自生潛能!真的需要喚醒一下大人們內心裡沈睡的小精靈。「風箏要放了才可以飛,信任與包容就是那條看不見的線,拉太緊,反而容易斷裂」。大人們只要隨時察覺風箏的動向,當風箏快要往下墜時,設法助跑起步幫風箏再飛上去!
如果要問我舊好茶的經驗是什麼, 「不在預期中的未知,才是讓人成長的開始。」
Rita 秋靜96.9.18
大自然家庭「舊好茶」田野調查7/24~26
親愛的至善家人:
前一陣子,朋友參加全民英檢考試,寫作的題目是『金錢能不能買快樂? 』聽他提過後的幾天裡,腦海中不斷地反覆思量這個問題,「行嗎?」您的想法呢?
我不禁思索,什麼是快樂?
「假如我的銀行戶頭裡有一百萬,我就會很快樂。」
「假如我在職場裡是最頂尖的,我就會很快樂。」
社會上絕大部份的人大概都認為財富、成功和成就,會為他們帶來快樂。
而有另一種小小的聲音,才會提到愛、家庭、人際關係…
一定聽過這樣的故事:生活貧困經常三餐不繼的家庭,依然能生活得滿足而幸福;或者是坐擁權貴享盡榮華的一位大人物,內心卻是空虛寂寥…
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真正渴求的到底是什麼?就是安心和快樂吧!…我想!
但我們所企盼的安心是一種買不到的安全感。快樂也絕非金錢所能換取得來。
假如我們有能力購買豪宅名車,也許可以得到安全感,但它不過只是表象。或者在職場上有好的表現,也許會覺得小有成就,但永遠都會有更高的目標懸在眼前,快樂也永遠都在下一個轉角向我們招手。
只有當我們坦然接受自己是誰,並且能與人相互關愛、在彼此了解的關係裡,真正的安全感才會來臨。仔細品味生活,才會真正快樂。
因為執著於財富與成就的重要性,這樣的思維一定會影響著我們怎樣教育孩子。
每一位父母總是希望現在所能給予孩子的就是快樂,而且最好能夠確保到孩子長大後,都能將這份快樂一直延續下去。因此許多大人們選擇成為「遠距家庭」或者早出晚歸或者犧甡假期,拼命努力賺錢,不僅只想溫飽,為的更是滿足孩子的物質生活條件,光是看每個家裡頭大概都有著形形色色、數也數不清的玩具種類就不難明白(淇淇的家裡也不例外呀!);就我所知還有不少的大人從孩子剛出生便擬定了財富計劃,精打細算為孩子投保,讓孩子在成年後就能擁有一筆可觀的財富「保護」著他…
讓我們再一起來想想吧…
就「現在」而言,孩子的童年裡,快樂是來自於物質的享受? 還是家人的真心陪伴?
再想想「未來」,不也一句警世良語勸戒我們:「給孩子釣竿,而不是魚。」而且更重要的是,給孩子萬貫家財,不如幫助他培養良好的品格來得受用吧! 一位正直善良、不貪不嗔的孩子,即使長大後生活不富裕,無論處在任何環境,也都能安心自在吧!
現今世界裡,普遍人們對財富與成就的執著似乎比從前更可怕。它變得更有競爭搶奪的意味、有攻擊性、極端、自私,而很少有反省思考。(好像從現在的電視台八點檔可以觀察得很深刻…)
想想,思考「快樂」是什麼? 能否用金錢買到快樂?
想清楚這些事後,得反省一下,我們是否在教孩子:「貪婪是好事。」??
淇淇 筆
親愛的至善家人:
教室有多大?
有一些孩子,他們的教室沒有邊際。
有一些心靈,他們的夢想從不設限。
跨出自己的國度,
他們「不安於室」的勇氣打那兒來?
離開熟悉的懷抱,
他們俯仰之間看到的天地又有什麼不同?
教室大小終究不是問題,
當心打開、當腳步跨出的時候
最遼闊的學習殿堂倏然浮現
聳立全世界。
記得有位朋友
聽到我們一間至善安親教室在做有關「親職教育(parent education」刊物時,
半開玩笑的說:「現在這麼民不聊生,你們怎麼還如此的天真爛漫、風花雪月?」
的確「教育」這個題目看起來似乎很無趣、很嚴肅、也很有壓力...
處在這樣的價值混淆的世代,人生無法確定的十字路口的時刻
為什麼我們要談教育且要回歸教育的本質?
一間至善從一個尊重體制教育的環境到真正回歸「教育之美」的教育路途上
是孤獨的、是不被重視的...
因為覺得台灣社會比較缺乏的是那種看不見的美。
那是一種對人生價值的重新思考,是一種比較不看近、而看遠的視野,
是一種不趕時髦、對自己的文化與土地有深刻了解,
因而產生的那種欣賞,進而對『不同』能有真正的尊重與接納。
記得在唸怎麼當一個老師的時候...
一位老師告訴我們:
「每個人心靈都有道光照著別人與世界,
小孩會因為你看到他的好而變得更好,世界也會因為你看到它的美而變得更美。」
對我,美就是當我們把心光點亮時
素鎂 筆
The Call of The Wild週三英文經典
喚醒的第一堂課分享
今天第一堂英文經典開課,”The Call of the Wild”這本文學名著是這學期要與孩子共唸的。
第一堂課的引言,透過心智繪圖的帶領,讓孩子先熟悉故事內容與主角名稱。這張心智繪圖簡易圖示,即是我要進行故事與主角的介紹。
原稿
The call of the wild第一堂課孩子的『心智繪圖』
首先,先讓孩子知道書名,寫在白板上讓他們試著唸出來,就這麼簡單的小活動,有幾位大的孩子卻...唸不出來,當然有的是上所謂坊間補習班英文課的孩子。馬上呈現愈未經補習班英文荼毒過的孩子愈容易自然大方正確的嘗試。接著,作著的介紹,也讓孩子有正確的認知,英文名字就唸它的發音吧,不要再去糾纏那中文怎麼說...「它是沒有中文的哦!」在這態度上我是很“媚外”的,它確實是英文,而我們就是要學如何說的啊!Jack London,就是Jack London,沒有傑克倫敦這英文啊。當然是讓它自然的進入這情境,因此在說故事時,遇到所有英語詞彙要自然又不太勉強要加強他們的印象時,我是自然的就用英文帶進。接著故事主角Buck 帶入,It’s a dog. Judge Miller是他的主人,我先寫上Miller,讓孩子識字唸音,於是有對的唸音出現時,我請他唸大聲些,接著帶入Judge 這字,我已先讓他們知道這是一位退休檢察官,例如Rita is a teacher,所以你們會說Teacher Rita,那Judge Miller, Judge 是什麼,猜猜看?所有的人都很有信心的馬上說Judge是檢察官,我聽到他們說Judge又知道他們也了解意思了!接著進入故事的核心,Buck被賣到狗商的手中,碰到其他的狗,這些狗的性格與名字的介紹。Curly寫上後,我問他們覺得是Female or Male,這時孩子問,什麼是Female,哈,技倆成功,我讓他們聽到不懂的單字,但他們記住而又會問..。公的、母的,他們接觸到了,當然猜對Female的孩子很高興的啊!介紹完故事的內容,孩子聽的很動容,透過中文輔助講解內容,讓孩子粗略領會,狼是狗的祖先,這些特質與習性其實都還存在它們的生命裡,在艱困的環境中,如何去聽到這個聲音,去感受到自己的潛能,Buck回到曠野裡了,它找到它的原始能力與價值。圖示最後的*號,雖然只是放上地方地名,但期待孩子可以體會到最棒的還是放入”The call of the wild”。 但,這是要經過閱讀內化後,所感觸到的,不急!
最後就讓他們在每個角色框框間連上線,有關係的連上,有的孩子問,那幾乎都有連結啊...哈!當然。但最經典的有一位孩子姿蓉,我問她為什麼Yukon這框框沒有連線,她想了想,對哦,Buck有到那邊去哦,她把它連上了...。
Rita秋靜 12/Sep./2007
親愛的至善家人:
說到現在小孩的英語教育,是「英語教育」還是「英語訓練」?
要問「孩子需要怎樣的英語教育」,首先我們要先釐清的「英語訓練」和「英語教育」的不同?
一般家長希望小孩英文好,是希望他能用英語和比我們先進的西方人溝通,看得懂西方國家的文字,這樣就能更快掌握第一手的資訊,變得比較有競爭力。如果這就是台灣的需求,那麼孩子們只需要「英語訓練」就夠了,而不是「英文教育」,因為他們只要聽得懂,讀得通,能用英語完整地表達出自己想說的話就可以了。這種訓練,並不需要像現在很多憂心忡忡的父母親,從孩子三歲起就要花鉅額學費送全美語或半美語安親班。我們也不必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要每週增加二節英語課。
英文做為一種溝通的工具,就跟學騎腳踏車一樣,什麼時候學都可以;小孩記憶力好,學習力強可能花一個禮拜學會用英語打招呼,等到長大成人可能需要三個禮拜,但是只要方法正確,一樣都能學會。英語訓練所提供的是作為溝通工具的英語,除非小孩子覺得這個工具實用,或是經常使用,否則再早開始學習,放著不用還是會忘記,提早開跑徒然浪費時間與精力。
然而英文除了是美國與好些國家的語言,也是他們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呈現,就跟我們的中文一樣。好的英語教育提供的是透過英文的學習對於這個語言的社會與與文化的認識與了解。這才是需要日積月累的教育,而且這個教育愈成功,希望掌握這個語言的動機愈強,各種英語的訓練也愈容易達成。
在台灣很多人之所以老覺得英文學不好(而且焦慮自己或孩子永遠不可能學好),是因為他們只覺得英文無比的重要,卻不曉得重要在哪裡。尤其是目前的國小英語教育實施的方式,如果主要都是「訓練」學童掌握單字,熟悉句型,發音正確,這樣一個對於台灣絕大多數小孩而言「重要但是沒有用」的學科,在每週只有二小時,但訓練期極長的教育方式下,即使花上一年或幾年的時間,又怎麼可能學好?
國小英語教育的本質是培養興趣的文化教育要讓所有的孩子對「英語」這個語言本身感興趣,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會特別喜歡語言學習的人一定只佔台灣總人口的非常少數;就如同只有很少的人會對聲音、顏色特別敏感一樣。而大多數人對英語感興趣的人,其實感興趣的不是語言本身,而是因為英語像一扇窗戶提供了接觸外面世界的管道。台灣的教育如果不能將英語變成這樣的窗戶,反而是遮蔽其他窗戶的窗簾,那才是真正沒有國際競爭力。其他國家的文化、其他國家在發生的事情,都是很重要的。很多新的、不一樣的東西,是創意和知識的來源。我們現在花那麼多錢在做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目的是要教孩子:不要停在原地,你還有機會,還會成長,還有其他可能的發展。而另一個語言所能帶給孩子的應該就是一種「新而不同」的文化刺激,可以透過語言學習去更培養學習的興趣與動力。
我一直相信,如果台灣不做全民英語訓練,絕對會過得比現在更好。我們可以拿這些錢來做其他更好的事情。與其說我們的小孩需要學英語,不如說他需要的是英語所帶給他的東西;他需要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社會、歷史,了解他們的生活,因為孩子可以不斷拿「外」國來和自己的生活做對照。孩子現在的英語不好沒關係,但是我們不要讓工具性的語言變成阻礙小孩認識世界的絆腳石。英語背後一些相關的事情,他應該要知道的,大人有責任要說給孩子聽。這樣,當孩子覺得學英語可以讓他更認識這個世界,就會更有動力去學習。這才是真正的「英語教育」,也才是台灣以後可能有的機會。熱情,才是競爭力的來源
請爸爸媽媽們要有信心,不管我們的英語能力如何,我們不都是這樣過來了嗎?也許有的人薪水比較高,但是另一些人生活得比較快樂、時間比較多;我們不都過得不是太差嗎?重要的是,請你們自問:你目前為你的孩子所做的一切,能不能讓你的小孩即使到了到四、五十歲還有熱情一直在做某些事情而樂此不疲?他們是不是能夠在自己的專長領域內還有熱情去持續追求創意與突破?因為那才是他日後所有工作的快樂和競爭力的來源。
Rita秋靜
2007.9.12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