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至善家人:
說到現在小孩的英語教育,是「英語教育」還是「英語訓練」?
要問「孩子需要怎樣的英語教育」,首先我們要先釐清的「英語訓練」和「英語教育」的不同?
一般家長希望小孩英文好,是希望他能用英語和比我們先進的西方人溝通,看得懂西方國家的文字,這樣就能更快掌握第一手的資訊,變得比較有競爭力。如果這就是台灣的需求,那麼孩子們只需要「英語訓練」就夠了,而不是「英文教育」,因為他們只要聽得懂,讀得通,能用英語完整地表達出自己想說的話就可以了。這種訓練,並不需要像現在很多憂心忡忡的父母親,從孩子三歲起就要花鉅額學費送全美語或半美語安親班。我們也不必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要每週增加二節英語課。
英文做為一種溝通的工具,就跟學騎腳踏車一樣,什麼時候學都可以;小孩記憶力好,學習力強可能花一個禮拜學會用英語打招呼,等到長大成人可能需要三個禮拜,但是只要方法正確,一樣都能學會。英語訓練所提供的是作為溝通工具的英語,除非小孩子覺得這個工具實用,或是經常使用,否則再早開始學習,放著不用還是會忘記,提早開跑徒然浪費時間與精力。
然而英文除了是美國與好些國家的語言,也是他們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呈現,就跟我們的中文一樣。好的英語教育提供的是透過英文的學習對於這個語言的社會與與文化的認識與了解。這才是需要日積月累的教育,而且這個教育愈成功,希望掌握這個語言的動機愈強,各種英語的訓練也愈容易達成。
在台灣很多人之所以老覺得英文學不好(而且焦慮自己或孩子永遠不可能學好),是因為他們只覺得英文無比的重要,卻不曉得重要在哪裡。尤其是目前的國小英語教育實施的方式,如果主要都是「訓練」學童掌握單字,熟悉句型,發音正確,這樣一個對於台灣絕大多數小孩而言「重要但是沒有用」的學科,在每週只有二小時,但訓練期極長的教育方式下,即使花上一年或幾年的時間,又怎麼可能學好?
國小英語教育的本質是培養興趣的文化教育要讓所有的孩子對「英語」這個語言本身感興趣,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會特別喜歡語言學習的人一定只佔台灣總人口的非常少數;就如同只有很少的人會對聲音、顏色特別敏感一樣。而大多數人對英語感興趣的人,其實感興趣的不是語言本身,而是因為英語像一扇窗戶提供了接觸外面世界的管道。台灣的教育如果不能將英語變成這樣的窗戶,反而是遮蔽其他窗戶的窗簾,那才是真正沒有國際競爭力。其他國家的文化、其他國家在發生的事情,都是很重要的。很多新的、不一樣的東西,是創意和知識的來源。我們現在花那麼多錢在做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目的是要教孩子:不要停在原地,你還有機會,還會成長,還有其他可能的發展。而另一個語言所能帶給孩子的應該就是一種「新而不同」的文化刺激,可以透過語言學習去更培養學習的興趣與動力。
我一直相信,如果台灣不做全民英語訓練,絕對會過得比現在更好。我們可以拿這些錢來做其他更好的事情。與其說我們的小孩需要學英語,不如說他需要的是英語所帶給他的東西;他需要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社會、歷史,了解他們的生活,因為孩子可以不斷拿「外」國來和自己的生活做對照。孩子現在的英語不好沒關係,但是我們不要讓工具性的語言變成阻礙小孩認識世界的絆腳石。英語背後一些相關的事情,他應該要知道的,大人有責任要說給孩子聽。這樣,當孩子覺得學英語可以讓他更認識這個世界,就會更有動力去學習。這才是真正的「英語教育」,也才是台灣以後可能有的機會。熱情,才是競爭力的來源
請爸爸媽媽們要有信心,不管我們的英語能力如何,我們不都是這樣過來了嗎?也許有的人薪水比較高,但是另一些人生活得比較快樂、時間比較多;我們不都過得不是太差嗎?重要的是,請你們自問:你目前為你的孩子所做的一切,能不能讓你的小孩即使到了到四、五十歲還有熱情一直在做某些事情而樂此不疲?他們是不是能夠在自己的專長領域內還有熱情去持續追求創意與突破?因為那才是他日後所有工作的快樂和競爭力的來源。
Rita秋靜
2007.9.12整理
- Sep 14 Fri 2007 12:15
開學十二封信之第八封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