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親愛的至善家人:
今天說個故事給你們聽…
從前有兩個和尚:一個胖,一個瘦。
瘦和尚得了道,但他不是一個能夠廣為佈施的和尚,因此他需要一個不需要好老師,就可以學得很好的大善知識(指知識豐富的學者),來把他的道傳給他。所以,他請求胖和尚幫他的忙。
胖和尚吃香喝辣,很愛旅行。他堅信:行萬里路,比讀萬卷書好。
胖和尚認識的人很多,各種場合都可能出現他的身影,他最喜歡做的就是介紹人去學佛法,當然也就滿口答應瘦和尚的要求。
有一天,胖和尚來到一個叢林。一個胸口掛一大串念珠的大和尚,正在弘法。
大和尚法相莊嚴,聲音弘亮,底下的徒眾肅穆森然,幾百人安靜蓆地而坐:聽道的聽道,瞌睡的瞌睡。有點頭的,有搖頭晃腦的,也有流口水的。突然間,一陣輕笑聲,由禪堂末端傳送過來。大和尚抬眼望過去 ,是那個胖和尚咧著嘴,望著他輕聲笑著。這個大和尚出道多年,一向嚴肅,這下受不了了。
他起身走到胖和尚面前,合掌敬禮問道:「老和尚所笑為何?」
胖和尚開口說:「你不安心嗎?你若不安心的話,就解散徒眾,我便指點你。」
這大和尚果然不凡,立刻宣佈將他的徒眾解散。
這個又老又胖的和尚便說道:「你此去往西走,約四十里之後,有條大河,那裡有個『頭頂青天,足無立錐之地』的人。那人—就是你的師父。」
大和尚照著他的話去做,到了河邊,果然看見一個光頭沒有戴斗笠的和尚,站在船上。「啊哈!」他心想:「就是他,他沒戴斗笠,他的光頭頂著青天,他站在船上,他足無立錐之地。」
大和尚上船自我介紹之後,這個得道的瘦和尚問他:「你,未生之前,本來面目是什麼?」
大和尚飽讀經書,思考敏捷,不假思索就開口滔滔不絕。不料,瘦和尚聽著聽著,突然舉起手中撐船的竹竿,一竿子將大和尚打落水中,浮沉之間,瘦和尚還是問他:「你,未生之前,本來面目是什麼?」
大和尚開口又答,瘦和尚一竿下去,又將他擊入水中,如此再三,大和尚終於只是舉頭呼吸,不再言語了。抵達岸邊之後,瘦和尚問他:「你當真明白?」大和尚不敢言語,只是點頭。
瘦和尚說:「如此甚好,如今你去找個清靜的地方,結廬讀書,三年之後,再出來傳道。」言畢,瘦和尚便沉船不知所終。
大和尚結廬讀書三年之後,復出傳道。原先那個胖和尚仍然出現在道場,仍然咧嘴輕聲呵笑。這一回大和尚在台上,只是報以會心的微笑。據說,這個和尚後來成了禪道中難得的大師。
我把這個故事當作「師生關係」和「教與學的案例」來討論的時候,遇到很多很多的問題。
例如:「真的有能得道,而不善傳道的老師嗎?」、「要傳道,要有什麼特質嗎?」、「那胖和尚第一次的微笑,大和尚為什麼不安?」、「大和尚怎麼會信任胖和尚呢?」、「大和尚領略到了什麼呢?」
……..諸如此類的這些問題,都是開放性的問題。
開放性的問題,不是沒有答案,更不是沒有正確的答案。而是,答案有很多的可能性,有很多的層次,有很多的條件要加以討論……
 

素鎂 9-7-200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ycare 的頭像
    daycare

    一間至善兒童圖書館

    day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