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與家長談論孩子問題時, 大部份的時間都是:我擔心他不懂; 我擔心他不會, 我擔心這樣不知行不行啊? .....
好多好多的擔心啊, 連我們也替家長擔心!!

貼個短短的小文章, 放鬆一下; 讓信任與信心來代替擔心吧~~~~


歌德是德國的大文豪。
「浮士德」就是他的創作。他在德文世界的地位,就像莎士比亞在英文世界的地位。

在他的自傳裡,他提到小時候丟陶器的事。
大約五歲時,他媽媽生了他的弟弟,為了忙著照顧弟弟,她告訴歌德要自己玩。
歌德玩,玩玩具。後來就把陶做的玩具、器具,從樓上口丟到大街上,摔得粉碎。
鄰人看到了,現出欣賞的情狀,叫好。
歌德摔完自己的玩具,便去摔他媽媽餵弟弟的食具。
鄰人還是叫好。
後來,歌德的媽媽知道了,不但沒有罵他,也沒說什麼,事情就這樣過去了。

你有這樣鄰居嗎?如果你的鄰居的小孩這樣丟盤子,你會怎麼樣呢?
如果你是歌德的媽媽,你會這樣稀鬆平常放過這種行為嗎?
歌德的媽媽怎麼沒有處罰他呢?這不是一種破壞性的行為嗎?我們不知道她當時怎麼能如此放過。可是,要是不處罰,將來不會繼續這種破壞性的行為嗎?如果會,怎麼辦?

事實上,歌德並沒有一再的丟陶器。

美國心理學家貝特漢姆表示,他在一次演講的場合,遇到一位年輕的父親問他:「如果我家的小『歌德』也這麼做,我不處罰他,他一直做下去,怎麼辦?」

貝特漢姆博士的答覆是:「歌德的母親並不擔心這一點,她不認為歌德會再丟。所以,歌德也就沒有再丟;至於你的小『歌德』,我想,很可能會丟,因為,你擔心,你認為他會丟。」貝博士主張父母的態度與認定,對孩子的行為往往有先知性的預言作用。

孩子也許根本不是要反抗什麼,不是故意要氣父母,經常,他們的行為只是反應出父母的態度與信念之後果。
如果有這個可能性,為人父母的,在思考「如何獲得正確的了解?」這個問題時,便多了一則參考,那就是:到底我哪些態度或認定,引發出孩子如此的行為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yc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