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至善兒童圖書館的『自主學習教室』經過了一學年,
每個再次走進教室的孩子,我總是仔細端詳他們,端詳他們天真、充滿活力與快樂的神情,
試圖從那神情中,窺見他們未來的模樣,
心中經常反覆自問:「究竟我們透過教育,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
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事實上,它經常因為面對不同的孩子,而在我心中有不同的答案。
最早,當我開始從事安親教育時,希望的是,
孩子能夠透過活動成為一個肯定自我而充滿創造力的人。
但隨著時間過去,我隱約感覺到有比創造力更重要的事,
而這件事應該是教育的核心目標,至少是我認為理想教育的目標。
這件事當然跟我在孩子身上所看到的有關,
但真正讓我意識到它可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是David Elkind在《遊戲讓孩子更聰明》一書中寫的一段話:
「有些孩子天生好動……他們有活動的需要,
不太容易受到久坐不動地看電視和玩電腦遊戲這類事情的誘惑。
不過,大多數的兒童都屬於學著讓自己動起來的那一型,但是他們也可能學會怠惰。
這些兒童不像那些天性活躍的孩子,他們有可能被誘往怠惰懶散之途。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絕對不能讓孩子花太多時間在久坐不動的事情上,
我們必須鼓勵孩子盡可能地活潑積極」。
為什麼David Elkind認為孩子活潑積極是重要的?
我想到的是華德福教育中關於幼年時期的「意志」鍛鍊。
在幼兒時期,從爬到直立而行,從走到能夠跳,從牙牙學語到說出清楚的字句,
都是一種意志鍛鍊的過程,可以這麼說,
「意志」在幼兒時期是從企圖熟練掌控身體動作的過程中所培養出來的;
意志的養成與身體的行動有關。
當孩子逐漸能夠熟練控制行動之後,華德福教育重視的是幼兒時期的工作,
也就是模仿成人並與成人一起工作,
從準備食物、整理家務、工藝製作,以及從工作中發展出自由遊戲。
「為生活而工作」是鍛鍊意志的下一個階段。等到孩子上了國小,
他們不但要為自己縫製袋子、烹飪,還要學習木工,更大一點,
甚至要參與建造小型建築物的工作。
此外,華德福教育還重視身體的律動與運動,優律詩美、體操、射箭等等,
這不是才藝競賽,比誰學得多,而是,他們看到了身體與精神的密切關係,
相信人是透過雙手的工作,培養堅定的精神意志。
對於憂鬱症的患者來說,運動極具療效的功能;
身體有病痛的人,容易意志消沉;懶散怠惰的人,執行力也差,
這是身體與精神密切相關的例子。對於成長中的孩子,如果我們只專注在智能的發展,
很容易培養出總是認為「事情很簡單」的孩子:背英文單字,很簡單;
猜對猜謎,很簡單;九九乘法,很簡單…..
這並不是說,要學會上述的知識,不需要努力,
但,知識並不足以讓我們領會想法與真實之間的距離,
只有「行動」-用手去創造,用腳去行動才可以。
學會舞步、彈奏一首曲子、縫製一個袋子,不簡單,
因為只有透過意志驅動的重複練習與操作,才可能完成,
這是只有學習知識的孩子,難以體會的。
很遺憾的,不只如此,現代的孩子多半被伺候與寵愛,
他們不再需要為學習自理與生活而動手,
甚至連遊戲和運動,也變成「坐著」(頂多站著)跟機器玩。
是的,大多數的孩子在幼年期就已學會怠惰懶散,顯現出能言善道、
挫折忍受力低、意志薄弱、驕傲卻又自卑,更有甚者,眼高手低、只說不做。
0-7歲是孩子透過肢體鍛鍊,培養精神意志力的關鍵時期,他們樂於模仿,喜好行動,
不怕挫折,這是培養未來成為樂於工作,積極而有實踐力的成人的基礎,
是我希望在未來看見的孩子。